淘气堡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 章节目录 第八十四章 两位牛人
    第一场考试李谕几乎是连消带打,绞尽脑汁。

    关键很多题目他都没有第一时间认出人名,题目原先把威廉一世翻译成了“维廉第一”,把汉尼拔翻译成了“罕尼伯勒”,就问这四个字谁看第一眼不会蒙?

    反正李谕当时是很蒙圈的:这谁啊!咋就三大名将了!

    后来想到肯定不是凯撒,大脑再使劲一挤,在行将宕机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拔叔的名字嘛!

    要不是从小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都过关,根本想不出这种奇怪名字到底是谁。

    当时的翻译工作的确任重而道远,也难怪京师大学堂要把同文馆合并过来改称译学馆。

    总之史学考试算是蒙过去,而且看周围考生们的眼神,似乎也考得不咋地,这就放心了!

    第二场考试是修身大义,又把李谕难为住了!

    虽然他背过不少古文诗词及历代名篇佳作,但是让他讲明白经义就有点开玩笑。

    唯独想到可以用上的就是当初考研时也曾经非常现实地准备过考公,毕竟多一条路嘛!也曾学习过申论,没想到这东西在晚清还真是蛮有用的。

    没办法,李谕再度使出了接化发的本领,在他的认知里,“修身大义”反正只要说明白了,言之有理即可;然后不就是引经论据嘛,虽然自己背的经义远没有其他上私塾的考生多,但总归都是历史名篇。

    区别就是二十一世纪能背几句古诗词就很不错,但在晚清,由于这些名篇大家都会,反而显得太俗没多少人用,不然显示不出自己博览群书。

    李谕就管不了那么多,俗就俗吧!能说有错吗!?

    而且不出意外,这可能就是自己得分最低的一科,听天由命吧,只能靠其他科目弥补弥补。

    当天最后一场考试为教育学,对李谕来说其实就简单许多。

    因为哪怕不是师范生出身,没有看过教育心理学等着作,也不用担心这一科考试,说到底李谕上了那么多年学,对教育的认知几乎可以说远远甩开所有晚清人士。

    ——他就是个现代教育的产物。

    所以李谕可以写的太多了,刷刷刷就洋洋洒洒写了个长篇大论。很多现代人习以为常的在晚清都是超时代的新事物,包括义务制应该多少年、从几岁开始上、先上什么科目后上什么科目、难度如何递进、小学中学大学如何划定等等。

    你是怎么上的学,就怎么写。在当时把这些写出来就是非常先进的。

    要不是时间有限,李谕都想给他论述到如何建立研究生院。

    当天的考试结束,按照学堂的要求,第二天没有考试安排,西学的几科要在后天才会开考。

    李谕走出考场,努力伸了伸懒腰,这时也有空四顾环顾了一下,他发现报名的人数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师范馆的考试区,粗粗估计一下也得有六七百人。

    虽然后世北大每一级都有四千多名新生,但是一百多年前的第一次招生,考试人数算上仕学馆也仅仅不到1000人,录取人数肯定还要远比1000小得多。

    也不必纵向和一百年后比,横向和旁边同时期的日本比比就可知晚清人才何其稀缺。

    这一天的考试下来,李谕感觉自己还是不太适合文科考试。

    自己是理工专业出身,现在才发现文科或者说人文科学难度真心也不小,绝不是随便吹吹牛就可以。

    只不过以前看过不少开国学班的骗子,还以为就那么回事,现在深入去落笔写才知道真大师和国学骗子区别太大。

    当然他有这种感觉也是因为二十一世纪的国学骗子们已经伪装得很好,到处以假乱真充当大师,真有不少人被忽悠进去。

    李谕正准备回家时,有两人叫住了他。

    “请问,阁下可是李谕先生?”

    李谕回过头,看到了两位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回道:“在下正是李谕,请问二位是?”

    稍年轻的一人立刻激动道:“真的是李谕先生!太棒了!我就说今天肯定能在考场遇见您!您要比照片上精神多了,第一眼没敢认出来!”

    稍稍年长的另一人用一口标准的浙江口音笑道:“看你那大惊小怪的样子,能不能不要这么激动!”然后他转向李谕说,“实在不好意思,李谕先生,其实我见到您也有点激动。给您介绍一下,我叫冯祖荀,他叫何育杰,我们也是来参加大学堂的招生考试。”

    李谕心中一惊,这两个人的名字自己都知道!

    冯祖荀是后来北京大学第一任数学系主任,从踏进数学门开始,后半生的近四十年就全部奉献给了北大数学系。

    37年北平沦陷,北大和清华等学校南迁昆明,与南开大学成立了西南联大。

    但是各校终究还有一些固定资产无法迁走,所以都会留下少量教职员看管校产,总不能让日本人拿象牙塔当成自己的思想统治工具!

    北大留校的就是周作人、冯祖荀等。当时冯祖荀已经患了严重的肺结核,也实在不适合随校南迁。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无法南迁,留在了北平。但是这些学生很多就此辍学,因为敌占期北平的北大被称为“伪北大”,他们宁可放弃学业,也不愿意带上个“伪”字。

    冯祖荀作为留平教授却依然:“我也没想到吴先生来考大学堂。”

    吴景廉21岁就中了举人,几年前又进入国子监成为了一名贡生。

    吴景廉道:“我那举人没用,当不了什么官。”

    冯祖荀邀请道:“反正大家都是应考生,一起吃饭吧。”

    “承蒙相邀。”吴景廉抱拳道。

    几人在一处空桌旁落座,店小二立刻端着茶跑了过来,“几位客官吃点啥?”

    冯祖荀说:“李先生,您是山东人,山东菜您熟,看着点几样吧。”

    李谕看了看柜子上挂的几个牌子,“我可真就随便点了,你们有什么忌口?”

    “李先生随便点!哪有什么忌口,我们在京城也不是呆了一天两天。”何育杰道。

    “那好,小二,”李谕指着牌子说,“就要油焖大虾、九转肥肠、酱汁鲤鱼、酱爆鸡丁、干煎桂鱼和芙蓉干贝。”

    “好来,客官,您可真是行家啊,”小二给几人倒上茶,“您几位稍等……”

    李谕刚要喝一口茶,听到后面传来另一人的声音:

    “呵!什么行家,几个穷破书生罢了!小二,你给我们这桌上燕尾鱼翅、云片熊掌、葱烧海参、还有锅塌鲍鱼盒。”

    李谕侧眼一看,几个衣着华丽的人在旁边桌子坐下,看样子应该是参加仕学馆考试的应考生。

    吴景廉是有脾气的,眉头一皱:“以后大家都是同窗,没必要这么说话吧。”

    刚才讲话的仕学馆应考生叫做林炳华,他不屑道:“师范馆,呵,以后不过是要当个教书匠,也配做我林某人的同窗?真不知道大学堂为什么会有这种专业,实乃浪费资源。”

    冯祖荀也听不下去:“话不能这么说,教育乃国之大计,怎么能说浪费资源。”

    林炳华喝了口茶水:“要去当小学堂教习,真笑死人!当个小私塾先生还需要来大学堂读书?穷酸秀才都能当得!这不是浪费资源是什么?”

    冯祖荀道:“阁下莫非对大学堂的章程也有意见?入学去留可是张大人亲自制定并呈报朝廷。”

    “少拿这些唬我!章程我自然看过,但是大学堂就该有大学堂的样子。搞成这样,实在办得无聊无趣也无有用处。”林炳华讥讽道。

    像林炳华一类的人很常见,李谕并不奇怪,随口问:“既如此,你又为何来应试?”

    “我?”林炳华哈哈一笑,“我不过是来试试!本人已经是朝廷从六品命官,如果对仕途有利,上个大学堂也就上了。要是没什么用,也就没必要上。”

    见他竟然对京师大学堂看得如此随便,冯祖荀立刻反唇相讥:“那你还是别上了。”

    林炳华眉毛一竖,“你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当然没什么意思!能有什么意思?”

    李谕看着火药味都要上来,忙制止道:“算了,和他们没什么好争论的。”

    参加仕学馆考试的许多都是有功名并且有五品以下官衔的人,确实对于大学堂这种新事物并不太看好,好点的也是仅仅持观望态度。

    其实本来也就不应该让他们参考,无非是清政府还无法完全摆脱旧习罢了。

    说话间,又有一队人走了进来,当先的是范熙壬,他报考的自然也是仕学馆。不过范熙壬和李谕是老相识,看到李谕后立刻过来道:“李兄,今天考得如何?”

    “还可以。”李谕说。

    “你肯定可以。”

    “你哪?”

    范熙壬拍拍李谕肩膀笑道:“就等着以后做校友吧!”

    李谕关心起范熙壬的情况,又问:“最近这段时间算学格致等科复习如何?”

    范熙壬挠挠头道:“也就马马虎虎,反正我们仕学馆对于科学几科考得并不深入,倒是后天的几场可都是你的强项。”

    林炳华看范熙壬与李谕交谈甚欢,嘲弄道:“科学?呵呵,学得再好能怎样?撑破天就是当个五品的钦天监监正。”

    范熙壬听到这话也心中不悦,刚想发作,就被李谕拉着坐下,“算了。”

    李谕是真懒得和这种讲不通道理的人争论,否则天天啥都不用干了,到处都是不明事理的,光抬杠了。

    “可是李兄……”

    李谕解释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真理往往在少数人一边。”

    范熙壬道:“我看过,好像是西方一位叫做柏拉图的大贤所说。”

    李谕道:“对,所以不用和其他人多费唇舌。”

    范熙壬道:“多谢李谕指教,是我格局小了。”

    李谕邀请范熙壬与他们一桌,范熙壬欣然同意,除了之前见过的朱献文,将另一位叫做欧阳牟元的也介绍给了李谕认识。

    这位欧阳牟元虽然名字并不常为后人所知,不过他的妻子却有个超级出名的闺蜜: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