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堡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建安天下 > 第一百三十一章 王允(2)
    想来,这大半年来,应该是何进在暗中帮助。

    卢植道:“那大将军以为王子师该居何职呢?”

    何进沉吟了片刻,试探着问道:“卢令君以为河南尹如何?”

    这点完全出乎卢植的意料之外,按照卢植和赵普事前的分析,何进大概率会为董卓请官。

    董卓此刻为并州刺史,可因为对黑山军一战虽取得胜,但最后不得不惨淡收场,在并州立威的举措已然失败,继续在并州刺史的任上也无法有太大的成效了,除非他能够在对北地郡和云中郡北面的匈奴和鲜卑取得大的胜利。

    但现实情况却是,这些异族们通常都是在冬季因为缺衣少粮而南下劫掠,是以规模的骚扰为主的。

    哪怕董卓善战,也并不能取得多大的成效。

    而董卓从目前来看,应该是依附于大将军何进的,在朝中董卓的名声并不好,哪怕他的老上司张奂也非常厌恶他的为人,连他送去的礼物都拒绝接收。

    唯有大将军何进以及太尉汝南袁氏袁隗尚与他有往来。

    显然,以董卓心高气傲的性情,对处事稍显软弱的袁隗是很难让他臣服的,他若是选择依附,那也只有大将军何进。

    此前执金吾袁滂改任大司农,致使执金吾之位出现空缺,赵普和卢植皆以为何进会举荐董卓为执金吾,却没想到何进会为王允求河南尹。

    卢植对于王允的观感还是不错的,执金吾手握禁军,把位宫禁,如果有董卓担任是为心腹之患,大将军何进由此把握有了京师重兵。

    无论是他内讨宦官,还是外抗以卢植为首的士族集团,都增加了不少的胜算。

    因此,从心里预期来,这个结果更容易让卢植接受。

    卢植道:“王子师倒是也当得起河南尹之职,这样,改日不如你我一同向圣上举荐,河南尹因袁术调任虎贲中郎将而出现空缺,想来圣上也没有理由拒绝。”

    其实,这点上卢植嘴上得轻松,但实际上他也知道并不会这么容易,若不然何进不会以此为交换条件。

    最近朝中官职变动较大,崔钧因为要在履历上走一圈,已经由虎贲中郎将千人西河太守,要去做地方长官,袁术就由有河南尹迁任虎贲中郎将,也是为了要把履历填满,由地方官改任京官。

    这是汉时世家子弟的流程,算是潜规则。

    但是河南尹事关重大,河南郡包含了京都雒阳城,也就是在名义上雒阳城是有河南郡的太守也就是河南尹辖制的,权利可谓是极大了。

    不过难归难,大将军和尚书令联手举荐还是可以做到的。

    双方就这么达成了协议。

    三日之后,朝廷任命曹操为凉州刺史的诏书正式下达到谯县。

    曹操在收拾行囊之后,即可出发赶往颍川郡,去拜访荀彧,准备征辟他为别驾从事。

    曹操此刻当然并不知道他和荀彧在历史上发生了那么一大段的历史故事。

    事实上荀彧死后,后世有过不少的争论。

    有人荀彧是大汉的忠臣,理由一大堆,有理有据。

    有人荀彧不是忠臣,理由同样一大堆,有理有据。

    但其实这种法太武断,在忠臣这方面纠结实在眼届不宽。

    王夫之论后汉,成功的点出了后汉的弊端。

    他:“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àn)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他以为士大夫如荀彧在那时候想要扶大厦于将倾是非常难得。

    曹操之前也是想试图拯救,最后也只能辞官回家,自娱自乐。

    於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这种情况下,荀彧也没心思去碰壁,于是荀彧走上了被儒生所不认可的道路,

    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

    袁宏就喷荀彧只为了百姓,结果为了让百姓安定最终导致后汉被推翻,是不义,君子的耻辱。

    因此荀彧和曹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也就是王夫之的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

    其实依照很多饶假设,假如统一下明曹操是命加身,不称帝不足以慰民心。

    荀彧应该不至于以死反对。

    但是很遗憾,曹操没有统一下,称帝只能是篡位,但不称帝却会导致自己一生心血付诸东流,整个家族都要给自己陪葬。

    因此曹操权衡之下,走上了周文王的道路。

    大臣劝他称帝,曹操若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论语》有载三分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周文王有三分之二的下,却戛然而止,让周武王一统下。

    曹操称公称王却卡在最后一步,由曹丕完成禅让。

    这种选择很平常,也是曹操能做到的最大让步。

    可惜假如后世三国不那么有名,曹操也应该成为至德的代表吧。!

    这是屈服于现实的最佳选择的。

    而荀彧站了出来,荀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因此你他不忠汉么,也未必不忠汉。

    这其实并不算矛盾。前面这些关于荀彧的论断其实也多是附会之语。

    依照众多史料对荀彧的记载,当时的士人名流对荀彧的评价。

    荀彧是以兴汉室为目的的。

    只不过他以为帮助曹操就是间接的帮助汉室,当时各路诸侯除了曹操没有人有奉子以令不臣的能力。

    袁绍、袁术两兄弟不提,完全是想要代汉而立的。

    刘备根本还不成气候。

    而荀彧认为,曹操最多可以成为权倾下的霍光,可事实上他低估了随着成就和权利一起壮大的野心。

    曹操不是他、以及诸葛亮那种严以律己,以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文人。

    随着野心的不断膨胀,以及形势所迫,曹操走上代汉的那一步一点都不意外。

    荀彧最终的死无论是曹迫,还是他情愿,想必都是极其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