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堡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建安天下 > 第一百二十九章 荀彧(2)
    荀彧给曹操的建议是奉主上以从民望。

    《三国志·卷十》记载:“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昔汉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下归心。自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子都许。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

    关于荀彧的功绩,从史书的列传中就可窥见一二。

    《三国志》列次叙传,《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将他、他侄子荀攸和刚才提到的贾诩,合传列为曹操首席三大谋士。荀彧排第一。在曹操所有非曹姓宗族里,排名第一。

    史书记载的荀彧容貌俊美、爱配香囊,曹操的儿子曹植称他“冰清玉洁”,司马懿也言“书传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来,我见过的贤人,没超过荀令君的。”

    曹操直接直接将荀彧比作张良,“吾之子房”。

    由此可见,荀彧在当时的士人之中,乃是第一等人物。

    不过,荀彧和大部分的谋士都不同,他和早期的诸葛亮很像,两人都并不怎么跟上战场。

    曹操身边的谋士,荀攸、贾诩、郭嘉等负责日常进言,都跟随曹操征战四方。而荀彧常镇守后方,就如同刘备进攻西川,诸葛亮镇守荆州,刘备东征孙权,为关羽复仇,诸葛亮镇守汉郑

    着名的官渡之战,曹操跟袁绍相持,形势岌岌可危,于是写信问荀彧有没有什么办法,荀彧回信“扼其喉而不得进已经半年了,应该用奇了。”

    最后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采用奇谋在乌巢烧毁了袁绍的军粮,由此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荀彧的作用其实就是在曹操的后方也就是许都主持日常工作,换而言之,就是让曹操无后顾之忧。

    这看似寻常其实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一件事。

    后汉的士族,汝南郡和颍川郡两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汝南是袁氏为尊,所谓四世三公,代代都要进朝廷的。

    荀氏则是颍川郡的世家大家。沮授也是颍川郡出身。两人几乎同时提出迎立汉献帝的主旨,在迎了汉献帝后,荀彧成了尚书令,即子的秘书。

    可以,荀彧等于是汉献帝与曹操之间的一道桥梁。

    此外,荀彧举荐了大批人物给曹操,诸如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等,大多是颍川士族出身,于是在曹操的身边下,渐渐形成一个颍川士族集团。

    由于荀彧的缘故,颍川郡是曹操最关键的后台。官渡之战,荀彧可不止写信鼓励曹操。后来曹丕登基,很快就给颍川郡许多福利,这是有原因的。

    史书记载:“颍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昔汉祖以秦中为国本,光武恃河内为王基,今朕复於辞坛受禅,以此郡翼成大魏。”

    当然,荀彧与颍川士族集团,还不只是帮忙输输粮。

    曹操征定下,依靠的是自己和谋臣的武略,但在文治方面就很需要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本来曹操在后汉读书人眼中出身不算很好,父亲曹嵩是投托宦官门下发迹的,为此他曾多受排挤。

    但因为荀彧与他手下那批人,与汉朝子一结合,形成了一个士族班子。这对其他诸侯门下那些读书人,诱惑极大。

    某种程度上,荀彧高风亮节、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而荀彧其人知人善任,至少在前期,令曹操大大受益——至于后期,荀彧的影响也对曹操产生了掣肘,那是后话了。

    事实上,后汉末年,挟过子的军阀,不止曹操一家。董卓立了汉献帝,之后吕布王允、李傕郭汜,都多少把持过汉献帝,但从未有如曹操般成功者,因为其他诸侯虽然各有本领,到底还是土鳖军阀,手握着子,却没把子用到位。

    汉末士族势力,袁绍靠着四世三公的号召得人心,刘备靠着宗亲血统和个人魅力奔走下,东吴得靠朱顾步陆等宗族,加上张昭这些北方士大夫镇场。

    曹操所以独出众,在于他前期,依靠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加上汉朝子,形成了一个光彩亮丽,名正言顺的核心。这个士族核心对土鳖军阀也许没有震慑作用,但对军阀手下那些办事的读书人,却大有感召力。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后,录前后功劳,要给荀彧封万岁亭侯,表章的第一句就是“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

    荀彧当然要推辞,但曹操给他写信,“我和你共事以来,创立朝廷,你帮着匡弼,帮着举荐人才,帮着出谋划策,也真太多了”

    某种程度上,荀彧已经不是曹操的谋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他不只是日理万机处理日常工作,他还为曹操团结着一个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朝廷。

    没了他,曹操奉立子,效果怕要差很多。

    至于后来荀彧之死,《三国志》里明写,曹操要当魏公,荀彧不赞同。之后曹操南征,把荀彧留在寿春,荀彧忧虑而死,次年,曹操就当了魏公——其中意味,不难明白。

    各色注引与《后汉书》对此事多有猜测,有曹操为给荀彧送了个空盒,“盒中无食(石),请君自釆”。反正,曹操要当魏公,荀彧不答应。曹操把荀彧留在寿春,也许送了空盒子,荀彧死,曹操当了魏公,这个流程是没问题的。

    荀彧之死对于赵普年幼的时候影响是非常大的,他的死也就意味着大汉最后一个臣子也没有了。

    凡曹操一方,皆为魏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