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绩便在桃源住了下来,作为这里最尊贵的客人,他有随便出入的权利,当然,这不仅仅是救了数百名桃源修的原因,也有燕信的那件物事的原因在内,人们总是愿意相信熟人引荐,因为知根知底。
桃源作为孤立这方宇宙边陲的仙宫,没有地宏膜的保护,能存在数万年之久,门派本身纸面上的实力是不低的,两名阳神真君,四名元神真君,十名左右的阴神真君,数十元婴真人,从桃源高阶修士的数量构成来看,属于修真界很正常的倒金字塔构形,而且,十分的稳定,
真君层次,随境界越高,数量减半,这明桃源的功法道统相当得力,是一种可以大面积推广的普适功法,不存在明显的盲点和断层,其晋级成功率,明显要比一般道门来的高,当然,可能也有环境安定无忧的因素在里头。
有意思的是,两名阳神都是坤修,陌上舞和篱下菊,四名元神也是一乾三坤,这是不是明在双修一途中,在采-阴补阳和采-阳补阴中,最终更得利的是阴?而非阳?
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老话总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两名阳神都是女人,自然不是道侣,住了些时日,李绩也算大概理清了桃源的人际双修关系,篱下菊有一名阴神道侣,属于正常情况;但不正常的是,源主陌上桑在桃源却没有道侣!那么,她是如何在没有道侣的情况下晋入阳神的?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这个公子是谁?难不成就是那个远在另一方宇宙孤独寂寞的燕信燕大公子?
从他们的信物往来上来看,是有这种可能的!李绩虽然已修至元神,但一颗隐约的八卦之心依然存在,对于和他无关的人他不在乎,可若是身边熟悉的老朋友,他还是很好奇的!
柏拉图式的阳神双修之法?
隔开不同的宇宙,他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交流的?
燕信的青涩少年?
凄美的爱情故事?
君住宇之头,妾住宙之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合唱深空泪?
李绩没有查看燕信交代他送来的器物是什么,这不礼貌,这种没底限的事他不会做,但在交接过程中,凭他真君敏锐的六识,还是无法避免的能大概判断出这件物事的形状,好像是一个类似号角类的器物。
心有多龌龊,世界便有多龌龊!像李绩这样不着调的人,就难免浮想联翩,或许,也可能是一只角先生?如果万一这是真的,那么,陌上桑阳神又会回赠燕信什么呢?
不敢想啊!
这些时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桃花源的根本,河之上。
就算以他经历之多,足迹之广,像这样奇瑰的体异象也绝少见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叹而观止。
河,是从一个无穷的奇点流出,这个源头,哪怕以李绩的实力也不能近,在桃花源,包括两名阳神在内,也没人能接近这个奇点,那是地伟力之所在,非人力能抗衡,
从奇点中流出的物质是一种暗能量,磅礴精粹,在经过万里之后,才逐渐开始雾化显形,再万里,方形成澎湃的河,灵水喷薄而下,浇灌庞大的桃源宫。
河,在最后形成后,是一道高数千里,宽数百里的瀑布类的体异象,这里,是修士可以进入的,当然,往源头而去,需要的境界越来越高,只有在河和桃源的接触之地,中低阶修士才可勉强靠近,
这是一方宝地!人类修士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才有了桃花源一景,这个过程,也足足花费了数万年,才有现在这方宇宙的三奇三美一景。
并不单只是景致才让他流连忘返,而是燕信临行前的一席话,
“桃花源,是个很特别的地方,人美水更美!我总是觉的桃源河另有特异之处,我在桃源的朋友也是如此认为,可惜,宝山近在眼前,却不得其门而入,空自蹉跎数十载,也只能无功而返,甚憾!
你的道境甚博,心思也常出他人所不能想,若有机会可以一试,也不定机缘就着落在你身上呢?
那个奇点,以我猜测,有可能是个传送奇点,跨宇宙的传送奇点,我无法证实,只是一种感觉,如果这一切是真,那对你游历宇宙诸界可是大有帮助,也不需日复一日的奔波在重复的道路上,哪怕以修士之长寿,只凭肉身飞行,又能去得多少地方?”
燕信之意,如果能解得河奇点之秘,就有可能在各方宇宙中找到某种超远距离传送的方式,这对修士来意义巨大,尤其是像李绩这样待不住的修士,又想出去浪,时不常的还想回家看看,以他现在动辄出行一二百年的方式,已经很难两全。
周围的空域都已去过,未来肯定还想走的更远,单靠飞行,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熟悉的路途之中,这也是他即使达到了此次出来修行的目的,仍然要再远出三十年时间的距离,也要来桃源一次的真正原因。
玲珑上界在他的修道途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可以,正是因为有了玲珑的奇遇,才给他打开了宇宙壮阔之门,否则一辈子待在左周,周边打闹的,又能有什么出息?
燕信在其中功不可没,对他很是不薄,虽然老家伙那心思也是深不可测,但对他李绩来,是得到远远多于付出的;所以此次来桃源,既知桃源有难,也不可能就此不顾而去,总要把这里的事端作个了结,否则燕信的老情人遭了难,他这回去也不好交代。
正好有河之秘可以参研,两件事混作一处,也就沉下心思的在桃源留了下来。
他是这里的贵客,桃源高层都知道,虽然境界才只元神,桃源修士中还有两位阳神超过于他,但若论战斗力,沉迷双修之法的桃源修士又怎么可能比的上靠战斗生存的剑修?
有他在,大局已定,迁移中低阶修士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谁不知道浪子飘游,还是家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