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堡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崇祯十五年 > 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列表 第十三章 新甲应策
    如果是其他人问,又或者是其他时候,陈新甲不会说实话,以免被人听到,传到那些有心人耳中,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但现在他位置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会被下旨论罪,又是面对国本,未来的皇帝,所以他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微微一思索,拱手道:“殿下,恕臣直言,我大明开朝三百年来,鼎定九边,海晏波平,卫所制曾经功不可没,但实至今日,卫所制却已经是弊端多多,不合时宜了,全国在册的卫所兵有百万余,但真正存在的连五十万都不到,能战的就更是少了,不论面对关外的建虏还是中原的流贼,卫所兵都一塌糊涂,毫无战力,但偏偏朝廷每年在卫所兵上耗费银两众多,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因此臣以为,要想外抗建虏,内平流贼,卫所制必须有所改变。”

    陈新甲所说,并没有什么新意,但却是一种态度的展现。

    而朱慈烺要的就是这种态度。

    “陈部堂以为该怎么改?”朱慈烺不动声色的问。

    “去冗员,选精锐,信号令,责屯种!”陈新甲道。

    朱慈烺微微点头,陈新甲所说还是很有章法的,这个兵部尚书也不是白做,还是有点才能的,于是再问:“如果朝廷决意整顿卫所,陈部堂,你能担此重任吗?”

    陈新甲吃了一惊,太子此言可是有僭越的嫌疑了,陛下没有令,内阁没有拟,军制改革这么大的事情,太子怎么可能可以妄言?犹豫了一下,随即在马上拱手,朗声回答:“只要陛下有令,臣赴汤蹈火,再所不辞!”

    陈新甲回答的四平八稳,朱慈烺却是暗暗叹口气,他当然知道自己刚才的问题有点僭越,正是因为僭越他才要向兵部尚书发问,兵部和其他五部不同,其他五部都可以是循规守旧之辈,兵部却不可以,现今内外兵事不乱,大明节节败退,非有睿智通达,能大破大立之人担任兵部尚书不可,如此方有可能挽回颓势,但看陈新甲将“陛下”。

    朱慈烺点点头:“但精兵需要良将,我忧心的是,曹文诏曹变蛟之后,我大明已经没有良将了……”

    “殿下过虑了,我大明富有天下,英才辈出,只要悉心选拔,岂能没有良将?”陈新甲安慰。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说:“刘肇基倒是一员良将,可惜负罪在家。”虽然对陈新甲的个人才能没有太大期望,但兵部尚书这样位置却可以做很多事情,且陈新甲是父皇的心腹,说起来还是要拉拢一下的。

    刘肇基,明末抗清名将。崇祯十三年,任辽东副总兵,与曹变蛟等人合兵击清军于塔山、松山,并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杏山,但被人诬以临阵退却,被督师洪承畴罢官免职,历史上,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刘肇基自请从征效力,才被朝廷重新起用,得加授左都督、太子太保衔。

    1645年3月,清军包围扬州,史可法命附近驻军增援,只有刘肇基一支孤军赶到,入城守北门,城破之后,刘肇基率部400人与清兵死战,格杀数百人,终寡不敌众,最后全军覆没,副将乙邦才、马应魁、庄子固等皆同死。

    刘肇基不但良将,也是忠臣。

    这样的人,不应放在家里。

    “臣明白了。”陈新甲心思通透,立刻明白朱慈烺的意思了。

    身为兵部尚书,他有举荐总兵的权力,只要不是有太大争议的人选,皇帝和内阁一般都会准许。

    “本宫听说,蓟州总兵白腾蛟统军不严。”

    朱慈烺淡淡补充。

    陈新甲有点为难,但终究是点头:“臣明白。”

    太子上一句是暗示起用刘肇基,这一句却是明示刘肇基使用的位置。

    如果是空缺的职位,立刻就可以上任,但如果有在任,就只能撸掉或者调职了,太子说“统军不严”,暗示他撸掉白腾蛟,不得给白腾蛟调职,这样一来就比较麻烦,需要陈新甲动一番脑筋和手腕。

    陈新甲不明白太子为什么对刘肇基如此看重?但太子既然提出了,他就不能拒绝,只能想方设法的完成。太子是国本,未来的皇帝,如非是有圣命,否则没有人敢得罪太子。对于太子的命令,能遵从是一定要遵从的。

    朱慈烺为什么要把刘肇基安置在蓟州?很简单,今冬十一月,建虏将兵分两路,一路从界岭口毁长城边墙而入,另一路从黄崖口入寇,两路兵锋直指蓟州,历史上,蓟州很快就陷落,因为蓟州陷落的太快,援兵来不及组织,所以明朝的防御陷入被动,其后建虏经北京,分道南下,连克霸州、河间、永清、衡水,转攻山东,将河北山东掳掠一空。

    今世要想避免这场悲剧,蓟州是重中之重。

    现任蓟州总兵白腾蛟是无名之辈,没听说他有什么事迹,所以必须撸掉。

    朱慈烺不奢望刘肇基能打退建虏,只希望他能多拖延几日就好。

    “山西总兵李辅明还没有回山西吗?”沉思了一会,朱慈烺又问。

    李辅明,参加松锦之战的九边总兵之一,松锦决战前夜,他随着王朴吴三桂一起败逃至塔山,历史上,他和其他败逃的总兵都受到了皇帝的斥责,崇祯十六年冬天建虏进犯宁远,李辅明被任命为援剿总兵,星夜驰援,最后力战死于阵中。崇祯赠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

    李辅明虽然在松锦败逃了,但他知耻而后勇,宁远血战挽回了自己的声誉。

    朱慈烺想:李辅明不是名将,没有赫赫战绩,但是忠臣,放在宁远久后必死,既然是山西总兵,就让他回山西最好,李辅明回了山西,就可以把周遇吉调回京师,等到今年冬季,建虏绕道蒙古寇边的时候,我手里就能多一张牌。

    “李辅明还在宁远修整,收编败兵。”陈新甲回答,心想这我可办不了,松山败了,塔山杏山撤了,宁远已经是山海关外唯一的大明城池,宁远城城池坚固,非塔山杏山那样的小城所能比,皇帝不会轻易放弃,李辅明也不能离开宁远。

    朱慈烺知道这一点,所以只能轻轻叹口气。

    大明忠臣烈士众多,虽然他竭力全力,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救的。

    就如汪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