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沉的更深了,很多人都进入了梦乡,包括苏离。
雍州城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进入梦乡了。
夏府中的一个房间内,里面的烛火依旧时不时地跳动着。
只见一人坐在桌子旁,手里拿着一个手帕,这个手帕一看就知道是女人用的,因为它是粉红色的。
他将这个手帕放在鼻子处闻了闻,似乎还能从上面闻到那个人的香味。
“快了,快了,用不了多久,我就能跟着老师前往帝都了,希望你能记得我,也等着我。
到时候,以大儒的学生这个身份,应该可以为你赎身了吧!”
宋玉林说完这话,眼睛继续盯着手帕,似乎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
自己也才二十多岁,而且年轻有为,已然是进士身份,况且还打败过帝都所谓的十公子,这样的荣誉,他就不信自己在帝都没有个立足之地。
前些天,三公子再次给他回信,给他承诺了一些好处,等到了帝都,他就可以顺利得到官职,并且加入帝都十公子行列。
这样美好的未来,他又怎么会不期待呢?
良久,他才将手中的手帕重新装入荷包当中,贴身放好。
随后他起身,熄了烛火。
夏四海的房间中,一个仆从恭敬的站着。
“老爷,请柬都按照您的要求送出去了。”
“好,我知道了,天色不早了,你下去休息吧!”
“是,老爷。”
等到仆从下去,夏四海这才站起身,他走到火炉旁,感受着火炉散发出的温度。
“老夫盼了近十年,总算是等来了这么一天,当初的账,也该好好算算了。”
夏四海回想起自己当初成为进士时,信心满满的去帝都求官,本以为自己能被分到帝都任职,可他却直接被送往了人族边疆。
他在人族边疆呆了五年,回到大楚皇朝后,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功勋可以留在帝都,可随后他却被发配到雍州城当了个二把手。
这一当,就是近十年。
他到现在依旧记得当初那个人对自己说的话。
“一个没背景的穷鬼还妄想凭借着这点功勋留在帝都任职?给你个小地方的官职都算看得起你了,那着这个文书,即刻起走马上任吧!”
他当初无奈之下,只能拿着那封文书走马上任,到现在为止,他还保留着那封文书。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今刚好十年。
“当真是风水轮流转,今年也该转到我这里了,哈哈哈哈。”
他自言自语的说了一些话后,才去休息了。
第二天,苏离神清气爽的起了床。
他动作很轻,穿好衣服就出了房间。
一连几天,他都没有给他的学生上课,不知道他们的情况怎么样了,所以,在一切恢复后,他立即投入到学业当中。
他来到书房后,看到他的四个学生已经到了,这让他有些欣慰,毕竟无论你学与不学,能够早起到书房里,起码说明你的态度是端正的。
然而学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端正学习态度,只有态度端正了,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的几个学生听到推门声,就知道是他们老师来了,于是纷纷站起身说:“老师,您来了?”
“嗯,我来了,你们坐吧!”
随后苏离走到苏离和楚墨林身旁坐下。
“六儿,墨林,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讲一讲中庸当中的主要原则。”
他们两人听到苏离开口,仔细的听了起来。
“你们也知道,做人是有原则的,所以,书也是有原则的,毕竟书是由人写出来的,所以,其中必然存在着原则。
然而中庸的原则是什么呢?老师这里总结出三点。
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至于老师所总结出的这三点,接下来老师会给你们一一解惑。
第一点,慎独自休。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
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这一原则很重要,有句话叫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什么律己会在待人之前呢?
因为,能够律己的人,才能有自我约束力,才能做到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有一定的规律和规矩。
这一点你们几人做的很好,就拿这几天来说,老师不在,你们依然能坚持学习,这就是律己。”
“第二点,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