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堡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鼎明 > 第437章 问题不能拖着
    谁也没有想到,大同城在李征还未到来之时,便即完成了投降。

    当李征收到巡抚瞿成周的人头与印信之后,他还有些不敢相信,尤其是虎大威遇害的消息也传来之后,这里面的阴谋气息更是直接的扑鼻而来。

    但是在大同城众口一词之下,李征也不能也不会去验证心中的怀疑,真的大肆寻找大同变乱之夜的真相,那不是一个玩政治的该做的事。

    将大同镇收入囊下,才是他最需要做的事。

    虎大威及其最后家丁的遗体都被收敛出来,虽然形体已经残破,但是还是可以从他随手的物品将他从众人中分辨出来。

    他们一同被李征大葬于大同镇以北大青山上,虽然有些惋惜,但是李征知道,这是虎大威的选择。大家立场不同,没有最后刀兵相见便已经是极大的幸事了。

    大同镇西起玉林,东至美峪关,背靠太原,正面对着的便是茫茫的草原,向来便是大明抵御外族的第一线。

    大同镇在册官兵数量十七万六千三百,但是实际兵力只有这个数字的五成不到,其中可堪一战的兵员更是三成都不足。

    这数万兵马若是战力强横,以攻代守,那不仅可以稳固边关,更可以扬威塞外。但是在明朝中期之后,大明国策开始趋向保守,变攻为守,后备松驰,更是战力一落千丈,这点人马看似不少,但是防御着绵延上千公里边境线,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之事。

    在李征的思维里,从来都是进攻至上,就算四面被围攻,也是会选择主动出击。

    不过如今他还不能继续进攻,大同镇乱七八糟的事情,还需要他在此处理。

    首先便是遍地的堡垒,还有那无数的卫所,这些卫所早就已经糜烂,兵无战力,官无战心,若非这里是边关要塞,时不时会跟入侵的蒙古人打上几场,这些卫所军几乎都要退化的和内地卫所一样,快要成为地主佃户了。

    一连几日,李征都在处理着大同繁杂的人事工作,重新整编太原以及大同这边的降军。

    裁汰老弱,补发裁汰老弱的一年军饷,令他们可以暂时生活无忧。

    只是对于大同边关这些将领们,李征并没有采取和陕西以及太原府一样的降级处理,这些将领哪怕身边只有百多个家丁和加几百个士兵,他们的官职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只有那些完全混日子的军官,才是李征下手的对象。

    不过下手也并不强硬,只是补发一笔钱粮,让他们离开军营完事。

    有本部嫡系潞州军近两万在侧,一切整编都十分的顺利,并没有太大波澜。

    对于献城有功者,李征也只是给予钱粮赏赐,并没有让他们的位置向上提一提。

    这一点,李征在第一次召集这些降将之时便立过规矩,那便是潞州军从来没有靠献城晋升的先例,一切晋升都需要拿军功来说话。

    这个态度自然是会有降将不满,但是在这个拳头大便是道理大的时代,任何不满也只能在心底压着。

    只要李征没有虚弱下来,这些人还是不敢有什么动作出来。

    至于各地的卫所,李征并没有动他们蛋糕的意思,在宣布所有卫所田地持有人不变之后,李征宣布从此废除卫所,所有军户皆为平民,去留随意。

    李征相信,在军户人身自由得到解放之后,这些军户在自己推出的大量优惠佃田政策下,一定会有一个明智的选择。

    废除卫所制,卫所之内原本主官在突然失去密之后,肯定会个个不满,毕竟卫所虽然没人看上,但是官职可是不低的,正三品武官的指挥使,正四品的千户官职,拿出来还是可以吓唬吓唬人的。

    卫所人心浮动,但李征并不放在心上。若是大明朝廷宣布撤消卫所制度,那多少还有些忘恩负义嫌疑,但李征撤消卫所,却是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他并非堵死这些人晋升之路,只要他们能够拉的出兵来,李征还是可以将他们再次纳入体制之中。

    不过他们再想进入军队之内,就得看他们手中握有力量的多少了,官职也肯定不会如之前那般的显赫。

    至于可能出现的叛乱,李征更是早在期待着,所谓不破不立,不将旧秩序砸碎,新秩序就不可能建立的起来。

    大半月内,收到大同府新政的各地卫所,人心浮动,蠢蠢欲动之辈比比皆是。

    但令李征失望的是,等了大半个月,却依旧无人敢挑头闹事。虽然私下痛骂声不绝,但真正敢站出来说不的好汉,却没有一个。

    虽然他们不敢出言,但后续的发展却是令他们都有些忍无可忍了,因为无数的潞州军学子们开始涌进太原、大同镇。

    他们并没有接管当地的官吏,反而大部分沉入民间,硬生生的在县村之间多出一个环节,那便是亭长制度。

    这多出来一环虽然简单,却是直接结束了大明皇权不下乡的惯例,真正做到了对基层的控制。

    之前大明朝廷收赋,地方官员根本作不到直接控制,全部都是全权交于地方缙绅大户收缴,运送。

    虽然官府省了其中许多麻烦,但是却是将地方的控制权完全交给了缙绅们,任由他们在地方上变成一方土皇帝,把持着乡村和丁口。

    但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达成的,不仅仅需要众多学子能够在地方打开局面,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令地方不得不认可这种模式。

    不过李征不是一个喜欢等待的人,他更喜欢将矛盾激发出来,然后雷霆万钧的加以解决。

    而士绅、官吏一体纳粮这个政策,就足以将矛盾完全激化,而李征带来的这批人,就是催化剂,将这个过程更加的迅速完成!

    至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李征倒是有些无所谓,甚至还十分欢迎他们的出现。

    毕竟如今的潞州军是处于全盛之中,什么问题在这个时间段内出现,他都可以干脆利落的将之消灭。

    而且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队伍,无论士兵还是将领,都无惧于战场搏杀,更无惧于任何敌人。

    但是换了一代人之后,还能不能保持住这种态度和自信就不一定了,能够在第一代解决的难题,就不会留给下一代。

    否则只会象大明卫所制度这般,在朱元璋时代便已经问题不断,但是老朱可能是因为面子问题,不愿意接受他的策略出现问题,一直拖着不解决。

    而随后的朱棣虽然有这个能力解决,但却没了这个魄力,毕竟造反上位的他,得国本来就不正,再大刀阔斧的改革,必然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出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朱棣也不愿意去面对的。

    就这般,一代代问题积累下来,长于深宫的其他继任皇帝更是不可能有这个魄力和能力来解决问题。